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百姓秀才官的一些知识点,和古代秀才,举人,进士地位都如何当地父母官敬畏吗的问题解析,大家要是都明白,那么可以忽略,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,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,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!
古代秀才,举人,进士地位都如何当地父母官敬畏吗
古代秀才,举人,进士地位都如何?当地父母官敬畏吗?
自古有”金举人,银进士,穷秀才”之说,虽然有些过于简单,但也大致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地位差异。
秀才,别称“茂才”,最初是指才能优异的人。在不同的朝代,秀才的地位相差悬殊。
汉代以来,秀才成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。汉文帝曾下诏“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”,汉武帝确立察举制,“秀才之举”与“孝廉之科”并立为两汉最重要的察举科目。东汉为避汉光武帝刘秀讳秀才改称“茂才”。“茂才”大多从现任官吏中推选,起用为县令(千石)。
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,唐朝正式确立和完善了科举制度。唐初秀才科是常科,而且地位最高,为六科之首,被称为是“尤异之科”。对秀才的选拔要求也最高,据《唐六典》记载:“有博识高才、强学待问、无失俊选者为秀才。”对才、学、识都提出了极高的选拔标准,考试内容上考有关治国方略的五条对策,这就要求应考者不仅要博古,还要通今,不仅长于经典诗文,还要有实际的行政能力。当然这样高标准的人才给予的待遇也高,上上第的秀才,可以授予正八品的出身品阶,比进士、明法高出四等,比明经高出三等。
唐高宗永徽二年(651年),停秀才科。开元年间曾再度开秀才科,但三十年无人登第。到宋朝时,秀才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,但值得一提的是,宋朝的读书人并不喜欢自己被称为“秀才”,觉得那是对自己的贬低和轻慢。明太祖朱元璋曾采取荐举之法,举秀才数十人,任以知府等官职。此后,秀才则用来专指府、州、县学的生员。
明清时期,科举考试分为院试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4个等级。考生无论年龄大小,都要先参加入学考试,也即院试,院试录取者为秀才。秀才分三等:廪膳生、增广生、附生,只有第一等可以领少量的俸禄。秀才可免除个人的农业赋税和徭役,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,一般案件不受刑,可以当私塾先生或者官员幕僚。因为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,只是在社会地位上稍高于平民,所以被称为”穷秀才”,是科举金字塔下的最低一层。
举人,最初指被举荐之人。
汉代实行察举制,被举荐之人就称为“举人”。
唐朝时把不经学馆考度而由各州县举荐入京应试的士子通称为举人。
宋朝时的科举只有解试、省试和殿试三个级别,第一级别的考试——解试通过后即为举人。举人登科后可直接授官,免除丁役。
明清时举人专指乡试考中者,是一种出身资格,初步具备了入仕资格,当然,一般是中下级官吏。如清朝早期,一些举人可以在出现官缺的情况下,担任知县和教职。即使没有获得官职,也可以被一些总督、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聘为幕僚。比如晚清名臣左宗堂就是举人出身,被湖南巡抚骆秉章聘为幕僚(军师)。举人每月还有较多的俸禄,可免除差役和所有赋税,见了所有官都可以不下跪。
进士,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,是科举制下的最高功名。
“进士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王制》,意指贡举的人才。
(北京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,共198块,记载着51624名进士的姓名、籍贯和名次)
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,录取称进士。宋朝时进士科最受重视,考中进士的人多数可官至宰相,所以进士科在宋朝时被称为宰相科。
明清时的科举分4个等级: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,殿试及第的人称进士,赐出身。进士分三甲:一甲3人,赐进士及第;二甲赐进士出身、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一甲3名依次为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可以直接授予官职:状元授翰林院修撰,为从六品官。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编修,为正七品;二、三甲的进士则会被分派到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等衙门观政,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习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是在得中二甲进士后,被派往工部观政当实习生,负责督建威宁伯王越的坟墓,观政期满后才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职的。
所以,古代秀才,举人,进士地位相差还是比较悬殊的,但即使是最低一级的秀才,也可以见了县官不下跪,举人即使没授官,也可以和地方官平起平坐。
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
两者没有办法对比,现在大学毕业生大把抓,算不上珍贵。古代的秀才可是有功名的,已经是公家人了。
我高祖是晚清秀才,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情况,想必大家就对秀才有了基本的认识。
我家乡在豫中,清朝属于汝州府。那时候,从南方通往西北的贸易路线(茶马古道)从这里路过,南来北往的人、货物很多。人们除了种地还能做些帮工,聪明的甚至参与到其中,自己做生意。所以我们这里,比其他地方富裕得多。
我们家族里,大部分都是种田的,过得不好也不坏,但是除了生活还有些剩余。所以家里的孩子能读得起私塾,可以读书认字。
我的高祖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,和其他孩子一样被送进私塾读书。我的高祖很有天赋,据父亲和祖父说,我高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,还能触类旁通,聪明极了,很快在学堂里就脱颖而出。
在私塾,一般人家都是奔着读书认字去的,对考功名之类的不敢奢望,因为根本就供不起。所以一般的私塾先生水平也不高,只负责教基本的读写。私塾先生见我的高祖读书很厉害,就举荐让他转学,将来走考功名的路。
那时的私塾或者说学堂,也是分级别的。一般的先生就是教基本的读写,让学生能提笔写字,不做睁眼瞎,将来能做个生意、记个帐什么的。
厉害的先生除了有功名在身,还有更广泛的人脉关系。除了教读写,还把自己的见识、待人接物教给学生,力求学生能写出华丽、有内容的文章。这样的学生将来是要考功名,进入上层社会的。当然,厉害的先生身价高,对学生的天赋、家庭背景也是有严苛要求的。
所以一般家庭的孩子入得都是普通私塾,如果真得优秀,再由先生推荐或者自行找门路,转到更“高级”的先生门下。
考功名需要很大的投入,笔墨纸砚、托关系拜名师、束脩、长期的衣食所需,一个家庭往往是供不起的,需要举整个家族之力才行。
当然考功名是有风险的,谁也不能打包票一定考得出名堂。考出了名堂整个家族都受益,考不好,所有的投资都会付诸东流。
我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商议之后发了狠:一定要供出个有功名的人。即使考不中功名,出个读书人也可以提升家族的形象。
我的高祖随即带着先生的举荐书信,也带着全家族的希望,到更“高级”的地方读书。接下来我的高祖凭借过人的天赋,被举荐着又转了几次学。家族也愈加兴奋,全力供给。
在转学的过程中,我高祖的学业一直碾压其他同窗,被先生高看,在家里又被宠上了天,因此养成了极为高傲的性格。
我的高祖最终被转到了“最厉害”的先生门下。这位先生的详细信息不得而知,但是必然是有真本事的。
这位先生当即出题考了我的高祖,我高祖做答后。先生当即大骂先前几位先生,“如此差劲的学生也要往我这里举荐,太无能了”。然后指出我高祖的种种错误,以及诸多不足之处。
如果是其他人被这位先生训几句,可能不会往心里去。我这个心高气傲的高祖自尊心太强了,根本别人受不了说他差劲。
为了找回尊严,我高祖开始发愤读书。据说他去时带了一个书箱和铺盖卷,他只打开了书箱,铺盖卷始终未打开。从去到回家一共三年,睡觉都没有用过铺盖,所有的时间都在攻读。其中的刻苦,用“头悬梁锥刺股”形容也不为过。
三年里,我高祖经过了诸多考试,然后那位先生让我高祖去考秀才,并如愿考中了。
据父亲说,高祖描述过考试的情形,监考的不只是考官,还有官兵在场。尤其进考场时,当兵的盘查极为细心,生怕夹带“小抄”入场,甚至连头发辫子都细细的捏一遍。
考中秀才的消息传到家里,家族都沸腾了,一心要供我高祖继续考,再进一步中个举回来。但是我高祖不知道为什么,拒绝了继续考下去。
我高祖在友人帮助下,于官道的渡口处寻了一处地方,教起了书,然后就成家了,家族在我高祖身上的投资也得到了回报。
因为我高祖的缘故,我家族地位比以前高了许多,各方面也好了很多。
父亲说,那时候县政府找地方有事情、或者地方上找政府有事情,我高祖都是要出面的。
平常百姓见了县长,要跪下喊“老爷”。我高祖见了县长不用跪,只要戴上秀才“儒巾”站着喊叔父就行了。
我家族因为我高祖的缘故,在税收、徭役方面的优惠很多。做生意什么的,也比别人方便许多。
当然,我高祖的本人的收入也很高。除了教书的收入,帮人打官司、谈事儿,帮政府收税也是有收入的。谁家里有红白喜事,请我高祖去主持、做记载什么的,主家也会给个不菲的红包。
我高祖一人的收入,养了我曾祖父兄弟五个。我曾祖父兄弟五个人的生活费用、成家,还有读书,是一笔很大的开支,在一般人家是不敢想象的。其中有几个人学有所成,在政府做事。
到了我祖父这一辈,我高祖这一支成为有名的书香门第。因为我高祖养老在家,有时间亲自教育,我祖父他们有好几个人都有大出息。有在学校教书的,有在政府做事的。最有出息的一个,被送去当时的首都(南京)读书,回来后说是要做大官,因为时局反复动荡才做罢。
到父亲这一辈,我高祖不在了,但是家里重视读书成了习惯,还是出了好几个人才。
因为我曾祖父是最小的孩子,所以我家里保留着高祖的一些遗物,后来经过文革丢失了许多,只剩下一个黑色的桐木书箱,我父亲把这个书箱保存的很好。我和哥哥小时候上学时的书籍,还被父亲放进那个书箱,大概是想沾一些高祖的文气。
我高祖的事情就不再说了,想必大家对秀才有了大概的理解。
其实学历无法古今对比,实在没有什么意义。从知识面讲,古代知识分子只学习儒家经典、政府的法律制度、写文章,其它的都不学。现在的小学毕业生,也能在知识上碾压古代的秀才甚至更高的进士、状元。
从社会地位讲,古代的文盲占了大多数,能认字的人极少。从童生到考上秀才,绝对是是千军万马里杀出来的佼佼者。因此政府规定,考上秀才就是“国家人”,享受很多优惠政策。可以说只要考上秀才,一生也就有了保障。
(本文原创,图片源于网络。)
(我想把我高祖的书箱照片发出来,又怕父亲不同意,诸位见谅啊。)
秀才在过去为什么见县令不用下跪
很多人告诉我说,明代的秀才地位很高的,朝廷给口粮,见官不下跪,胥吏不敢打……
见官不下跪这一条,我查到了,也仅限于县官,如果是更大的官,该跪还昨跪。开玩笑,中了进士当了官,见上官都得跪,何况于一个秀才?
有人说,明朝没有跪礼,这都是清朝才有的——然后是BlahBlah,论证清朝如何万恶。《明会典》中有这样的陈述:
“嘉靖八年令、巡按、御史於守令官、不许作威挫辱。知府相见、不许行跪礼,凡官员公座。”
这句话我不是很懂,感觉上,应当是说知府见巡按不得行跪礼,但如果是知县呢?还有,既然有明文规定某些情况不许行跪礼,就意味着跪礼是存在的,而且可能还是非常普遍的,否则何至于要专门规定某些情况不能行?
朝廷给秀才口粮,称为廪给,但廪生的名额是有限的,一个县只有20人,余下的秀才称为附生,还有啥的,这是没有口粮的。明末秀才生活贫困,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,有陈宝良先生撰文数篇研究过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最让我觉得困惑的,是关于秀才不能打这一条。有无数的人告诉我说,明朝的秀才地位极高,你如果敢打秀才,哼哼……
哼哼之后的话,这些人都没有说,是抄家还是灭门,不清楚。总而言之,在我的印象里,打秀才和打皇上基本上是一个罪,轻易是没人敢惹的。
带着疑问,我去查了大明律,想看看打秀才是什么罪。结果,没有发现……
也许是我能力有限吧,我在律法中搜索“生员”一词,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规定,比如说殴打生员罪加一等之类。唯一的条款是生员犯了法,可以拿生员的帽子挡一下,处罚比寻常人要弱一些。
又有人告诉我说,太祖年代曾经发过一个什么诰,对秀才地位予以肯定。我也查了一下,没有查到,倒是发现了一些明初对生员的约束,比如说:
“军民一切利病、并不许生员建言。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、许当该有司、在野贤人、有志壮士、质朴农夫、商贾技艺、皆可言之。诸人毋得阻当。惟生员不许”
我是怀着非常真诚的求证之心,前来求助。有谁能够找到关于明代生员地位的更多资料,尤其是涉及到“不得殴打生员”之类条款的,恳请指点。
怯怯地说一句:网络小说里的段子就免了。
最后还有一个想法,古代对于我们来说,是很遥远的。我们对于古代的认识,一部分来自于考证,一部分来自于脑补。这正如国外的人看中国,他们都说中国是一个很专制的国家,寻常人是不敢在闹市中谈论国事的,否则就会被抓起来秘密处决。曾有国内游客去新加坡旅游,新加坡人对他们说:我们敢公开议论国家政策,你们敢吗?
我们心目中的古代,可能与外国人看的中国一样,其实是走样了。也许曾有某地出过一个贞洁烈女,于是我们相信大明遍地都是烈女。我看了一些资料,是完全颠覆认知的,比如说,知县管县里的生员叫“先生”,你听说过吗?比如说,老师给学生送礼,你相信吗?
在我想来,其实人性都是一样的,承平日久,许多礼法就渐渐松驰了,谁也不乐意成天活得很憋屈。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中规定重婚是犯罪行为,后世的人难道能够用这部法律来证明时下没有小三这种生物?
《柳秀才》中县令是什么样的人
《柳秀才》这个故事,说的是一个县令,治下出了蝗灾的苗头,甚是忧虑,夜不能寐,恍惚中,梦见一秀才,自称柳姓,给他说,说明日城南大道,有一妇女,骑一头大肚子的母驴,那就是蝗神,你去求她就是了。
第二天,县令备了香纸烛类,去城南大道,果然遇到了个妇女,与秀才所说甚为相似,县令跪伏哭求,妇人听了冷笑道:“是姓柳的让你来的吧。"县令忙点头,妇人同意不再扰民后,骑驴走了。
蝗灾来了,可是非常怪,蝗虫们不进庄稼地,全集聚在了地头、道边的柳树上,把树叶都啃光了。无疑,这个县令是个好县令,忧国忧民,殚精竭虑,一片赤诚,感动了栁秀才,又感动了黄神,救了老百姓。是个称职的县令。从另一方面讲,县令又是一个不道德的人,或者换一句话说,智商不够,你就不会不说是栁秀才说的,害得栁秀才倒了大霉。当然,蝗虫是要吃东西的。假如栁秀才说,为了你的诚心,更为了百姓,我栁秀才就献身了,叶子吃光了,还可以长,庄稼吃光了,误了时节,可就没有收获了。那璜神如果问,你就说是我说的。这样,一是你说实话能求下情。二是你也不落下个出卖朋友的名。再一个我不枉在在田间地头存在一回,为老百姓出点力。小说如果这样写,县令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格。栁秀才也是一个为民献身的英雄形象。
关于本次百姓秀才官和古代秀才,举人,进士地位都如何当地父母官敬畏吗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,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,我们非常高兴。